太虛大師提倡人生佛教,這並非大師獨創,而是根據大乘佛教思想的啓導,揭示了佛教的真義。大師指出:一、學佛的人不注重現生求改善,只偏於做功德,貪求後世之增勝;二、不注重為現實社會謀福利,只偏向求個人之生死解脫;三、不注重生時先學做好人,只偏求死后好,做個好鬼。

大師說的這些現象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比比皆是,我人誦經、拜佛、供養三寶、修佈施……做了很多功德,但大多都是欣求來世得離苦享安樂,而忽略了現實人生,有違了佛陀救世的本壞。我們每日早晚課中有誦“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我們要濟拔的不僅是地獄、惡鬼、畜生這些眾生,更主要的是要人道眾生。人可修善亦可做惡,可成佛亦可墮惡趣,可見人道眾生是上升和下沉的主導者,佛陀把眾生分為十法界、六道,而轉在人道中成佛施設教化,以人類為教化的中心對象。孔子说:「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儒家还重视人生,何况以人本为中心的佛教!所以我人首要其中的是先把人做好,多修善積德,造福人群。

大乘佛教倡導發菩提心,而菩提心即是一面勤學佛法,一面藉所學的佛法去改變多苦的人生,去濟拔苦難的眾生。地藏菩薩所發的“地獄不空,誓不成佛”大愿,《八大人覺經》中所說的:“發大乘心,普濟一切,愿代眾生,受無量苦,令諸眾生,畢竟大樂。”這些難道只能在經文上見到嗎?我們如何把經文上所說的讓它在成為現實?我們如何踐行這些菩薩道?這些都是我內心深處一直思索的。

從安寧老人院開辦的那天,一直在盡全力給孤獨無依的老人一個依靠,一個可以安度晚年的地方。人在六道中輪回,把他們當做無始劫以來的父母去供養,既是報父母恩也是報眾生恩。

安寧兒童院的小孩子或是失去了父母,或是單親家庭,我們和發心菩薩、社會各界愛心人士一起給他們關愛和依怙,儘量彌補他們成長中心靈的缺憾。自己的力量是很渺小的,希望大家一切努力,讓《大般若經》中所說的“一切有情無依怙者能作依怙,無歸依者能作歸依,無救護者能作救護,無投趣者能作投趣,無洲渚者能作洲渚,無舍宅者能作舍宅,與暗冥者能作光明,與聾盲者能作耳目…….”成為現實。

安寧社區關懷中心收容的流浪漢,盡全力為他們提供衣食住行,濟拔他們不僅要像《大般若經》上所說的“施一切沙門、婆羅門、貧病、孤露、道行、乞者,須食與食,須飲與飲,須乘與乘,須衣與衣………”更是要給他們心靈上的安樂,生活在病苦中的眾生,內心也備受煎熬與逼迫,這與生活在地獄中有何差別?西方極樂世界是唯心所現,地獄亦是唯心所現。這些生活在苦難中的眾生又何嘗不是佛菩薩的示現,警策我們要珍惜當下,好好修福修慧。

天下的飯吃不完,天下的事做不完,只是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和發心菩薩以及社會各界愛心人士一起盡己所能去濟拔苦難中的眾生,春蠶到死絲方盡……

釋空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