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學華文課本中有一則這樣的文章:有一位客人問船夫:“你的祖先死在哪裡?”船夫回答:“死在海上。”客人又問:“你的祖父死在哪裡?”船夫回答:“也是死在海上。”客人又追問到:“你的父母死在哪裡?”答案是同樣的:“死在海上”。客人問:“那你爲什麽還住在海上?”船夫沒有答覆,卻反問客人:“你的祖先死在哪裡?”客人答道:“死在床上”,船夫又問:“你的曾祖父死在哪裡?”答案是死在床上。船夫再三追問:“你的父母死在哪裡?答案還是死在床上。於是船夫問道:“那您問什麽還是睡在床上?”客人啞口無言。
死亡是必然的,是大自然的規律,誰也不能躲避。問題是不要忌諱死亡,要敢於面對,畢竟棺材是裝死人的而不是只裝老人,要隨時要做好心理準備,若能如此,在死亡來臨時不至於恐慌害怕。人活在世間,不僅要為未來做準備,更要規劃在有生之年我們該如何生存。生命的意義是什麽?這是修行的關鍵。在這一期生命中,我們如何發揮自己的作用?我們能為這個世間帶來什麽?能為社會群體付出什麽?這些是要去探討和深思的。
安寧老人院已有十幾年了,偶爾翻翻舊照片,發覺最初住進來的十七位老人家,現在只剩下幾位了。老人家往生沒多久又有新的老人住進來,這種迎新送舊、送舊迎新的生活,內心實不僅有壓力,更有說不出的感覺。
瀕臨死亡的長者在去世前的數天,都會出現幻象:夢見或親眼見到過世的親友來找他,與他聊天,甚至要帶他走。這種幻象,令他生起害怕恐懼和不安。和平新村的潘伯伯住在安寧老人院已有幾年,年輕時靠修理鐘錶為生,生性固執。臨終前的兩個星期,每到凌晨三點他都會大呼小叫。我們問他發生什麽事?他說許多已經過世的親友來找他要帶他走。小紅師姐和眾人帶他一起誦念佛號、觀想極樂世界、并教他發願。臨終前的一天早上他還出來散步,中午工友替他洗完澡要他休息,沒多久他就走了,走地非常安詳,沒感到任何恐懼和不安。
有生就有死,有死就有生;死亡是一期生命的結束,也一個新的開始。重要的是我們該如何引導病患用積極的心態去面對,如何喚起他們的希望和信心,該如何引導臨終的人遠離恐懼與驚慌,如何勇敢的面對死亡安詳的離開,我們該如何引導往生者的家屬從失去至親的悲痛中走出來,如何幫助他們認清生命的意義,如何幫助往生者的家屬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讓他們的生命更有意義。
沒有真正接近過死亡沒有體會過死亡的人,往往不會珍惜生命的可貴。就像很多孩子在父母在世時從來沒有好好珍惜過。很多長者會在罹患重病時告訴我:“師父,假如我乘願再來,我一定會好好的利用生命,為世間做更多的事。但是現在什麽都來不及了。”回想起來,爲什麽走到最後一刻才體會到生命的價值?爲什麽要在最後充滿遺憾?